马来西亚风筝

导航菜单

马来西亚风筝

浏览 1358 .喜欢 21
喜欢一下
发布:yoyoyo
标签: 风筝
属地:马来西亚亚洲

在马来西亚甚至整个东南亚,放风筝都是一种深受民众喜爱的游戏和体育项目。马来西亚人对风筝的喜爱程度可以用痴迷来形容,加之政府经常组织大型的风筝比赛,使风筝文化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和发扬。

“风筝”一词在马来语中有两种表达:layang-layang和wau。两个词基本同义,从制作技艺和外观式样上看,wau更为传统繁复,丰富多样;layang-layang则更为简洁而具现代感。Layang为本土词汇,词根原意为飞翔,叠词则有风筝之意。而关于wau一词的来源则有两种说法,一种说该词来源于泰语,另一种说来源于福建地方方言。当放飞风筝的时候弓所发出的声音和“wau”发音相似;还有说马来的小孩子很喜欢玩一种游戏,在有风的地方放飞芭蕉叶,“线”承受不住风的力量断了,小孩因失去心爱的玩物而“哇唔,哇唔”地哭泣,这哭声和“wau”很相似。如果从弓的发声功能上区分,风筝的弓能发出12种声音和声调的称为wau,不能发出12种声音和声调的则是layang-layang。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,风筝制作技艺也趋于多元化,风筝这两种名称的区分在现实中并不常用。

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,宽与长相仿。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,甚至带有些宗教般的虔诚。在竹子的选择上,多选开阔且地势较高的竹林中长势良好的成熟竹子,并且要选择面向太阳生长的竹子,砍竹子的最佳时机是干燥炎热天气的当天正午,人们相信只有这样太阳神才会附在风筝上,以保佑人们一生平安。

在马来西亚,放风筝可以说是最寻常的国民游戏之一,马来人把自身温和谦逊的生活态度与风筝游戏结合在了一起。除了月亮风筝的歌曲,还有很多以风筝为素材创作的歌舞和话剧。月亮风筝茜蒂舞(Tarian Siti Wau Bulan)是在吉兰丹州很多大型节日庆典上都会表演的舞蹈,展现了马来民族放飞风筝时欢快喜悦的景象。在建筑艺术上,坐落在首都吉隆坡的艺术圣殿、名列全球十佳精美剧院的Istana Budaya,就是以吉兰丹的月亮风筝为设计元素的。而在马来家庭里,月亮风筝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装饰品。

马来西亚风筝有很多种,月亮风筝(Wau Bulan)、猫风筝(Wau Kuching)、乔木风筝(Wau Payang)、孔雀风筝(Wau Merak)、鸟风筝(Wau Burung)和苋叶风筝(Wau Bayam)等等。每种风筝的制作方法虽不完全相同,但制作工艺却相当考究。

“月亮风筝”是马来西亚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风筝,因其形似月牙而得名。不过并非所有的月亮风筝都像月牙,也有像鸟、像鱼的。相较于其他风筝,月亮风筝形状较大,长约3.5米,宽约2.5米,也只有这样的尺寸才能使风筝上面绘制的图案清晰,同时在绘制图案过程中多选择亮色系上色。月亮风筝相传起源于室利佛逝王朝,当时风筝的花纹和图案都是按照室利佛逝王朝的版图来绘制。作为马来西亚传统文化的象征,月亮风筝在很多正式场合用来迎接宾客;它的图案出现在50分和1元马币上,以及很多纪念品、艺术品及手信上;它还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标志。

关于风筝的起源,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,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,大约在公元8 世纪时由中国传到世界各地。据马来西亚《马来纪年》一书记载,1460年明朝汉丽宝公主远嫁马六甲时把风筝带到了马来西亚,继而传入泰国、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,因此很多马来人相信马来西亚风筝兴起于苏丹马末沙(1488—1511)执政时期。

马来西亚关于风筝的传说有很多,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故事是:曾经有一个穷庄稼汉在路上遇到一个迷路的小女孩,于是庄稼汉就把她带回家收养并对其呵护有加,渐渐地小女孩出落得美丽大方,而这个村庄的庄稼收成也越来越好。然而庄稼汉的妻子却嫉妒小女孩的美貌,把小女孩赶出了家门。从此以后整个村庄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。伤心的庄稼汉找人占卜,占卜师说那个小女孩是稻神的化身,庄稼汉和他妻子的行为激怒了她。为表达村民们的歉意,占卜师建议制作一种美丽的东西并能发出悲伤的女人声,让它飞到天上,借此传达对稻神的歉意,让她明白村民们正在经历苦痛并虔诚地祈求她原谅。听从占卜师的建议,村民们便制作了风筝。自此以后在稻子收割的季节,马来西亚的上空就飞翔着各种各样的风筝。特别是在吉兰丹和登嘉楼州一带,每年4月稻子收割的季节,借着中国南海海面刮来的东风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,景象异常热闹。

马来西亚风筝 相关地区

更多风筝的相关特产
马来西亚特产推荐更多>
亚洲特产推荐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