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阳丝绸

导航菜单

南阳丝绸

浏览 577 .喜欢 137
喜欢一下
发布:yoyoyo
标签: 工艺品 日用品 丝绸
属地:南阳河南

南阳丝绸是中州传统名产。素以色泽鲜润、软亮轻柔而著称。其质地精良,严谨致密,图案美观,灿如云锦,自古驰名中外,久为豫省出口大宗。主产于南阳北部山区,二十世纪初叶为其鼎盛期。

据《元和郡县志》所载,唐开元年间南阳已有“绢”和“丝布白菊之贡”。明嘉靖年间,南阳府在宛县设有“染织局”,全府每年从丝绸行业征赋银2.8万多两。清同治年间,有殷汝璧知南阳县,竭力劝导各机工改良制品,数年间顿改旧观,时南阳绸有殷绸之称。“其色泽品质虽较江浙为逊,然视汴绸则过之”。清光绪二十八年,南阳县令潘守廉派人赴山东、湖州、苏杭等地引进良种,招雇蚕师和丝匹至宛,辅导养蚕、缫丝、织造、印染新工艺,培植槲蚕、柞蚕、湖蚕、椿蚕。,近山之处养山蚕,近城之处养家蚕,渐为普遍。当时宛城各主要街道及近郊农村,到处是织绸的手工业作坊。“迩时匠心精巧,几与苏杭争胜,每年销售价约数十万金”。(《河南宛报》丙午三十一期)1902-1903年间,清省府的《河南宫报》接连刊出南阳县的《栽桑问答》、《养蚕要求》、《养椿蚕简明法》、《蚕病辨徵》等书。1905年9月清省府又把南阳县的湖绉、捻线缎、起花棉绸等丝织工艺晶送往京师陈列。1902~1920年间是南阳丝绸的鼎盛时期。当时宛城内外手工业丝绸作坊有700余家,织机3000多台,丝绸庄30多家,最大的久成一家拥有织机20多台,工匠100多人。还在上海、武汉、郑州、开封、北京等地设有分庄。仅南阳城每日可织绸绉1000余匹,值银17000余元;每年约出贷400万匹,共值银600余万元。1919年镇平有大小织机.2500台,出口较南阳稍逊。石佛寺为丝绸贸易集散地,经营极盛,人称“小上海”。1911年上海大丰丝绸庄到石佛寺设庄,与久成抗衡。南召县也地产山蚕,出丝颇盛。居民多织造茧绸运销各地。南阳各地丝绸花色有龙虎、竹梅、松鹤、散花,后发展为要什么花织什么花。花色繁多,工精艺巧,大有与苏杭争胜之势。但不幸的是,曾誉满天下的南阳丝绸,1921年以后逐渐衰落。长期的社会动乱和政治腐败致使蚕丝产量锐减,原料日趋缺乏,产品声誉江河日下,绸庄机户相继倒闭。至解放前夕,南阳丝绸已濒临绝境,处于奄奄一息状态。解放以后,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养蚕事业,大力扶植丝绸工业一1949年2月恢复了柞绸、八丝绸、花丝葛等7种传统产品的生产。以后逐步增加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翠花绉、花软缎、软缎被面、装饰缎。1968年南阳丝绸恢复对外出口,产品畅销欧美20几个国家和地区。1979年以后,南阳的桑棉绸、双绉等8种丝绸产品被省评为“优等产品。

南阳丝绸素以色泽鲜润、软亮轻柔而著称。其质地精良,严谨致密,图案美观,灿如云锦,自古驰名四方,久为豫省出口大宗。

据文献记载,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。西汉年间,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。东汉时,张衡《南都赋》中记载的“帝女之桑”就出自南阳,名扬天下。

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,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。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,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、缫丝、织绸技术。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。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,主要因为织女是“天帝之女”,心灵手巧,为人间少女所崇拜。

今人谈及乞巧,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《荆梦岁时记》的记载: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。是夕,人家妇女结彩楼,穿七孔针,或以金银鍮石为针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据河南大学出版社《楚国史》记载“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,南至衡阳,东至九江一带。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‘荆楚’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。”据此可知,南阳位于荆楚之地,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,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: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,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以上见证了“奇巧”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。

南阳丝绸 相关地区

更多丝绸的相关特产
南阳特产推荐更多>
河南特产推荐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