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犁白猪

导航菜单

伊犁白猪

浏览 518 .喜欢 80
喜欢一下
发布:tfni
标签: 畜牧 牲畜
属地:伊犁新疆

伊犁白猪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,中心产区为霍城、新源、察布查尔、伊宁、巩留,尼勒克等县、市。伊犁地区位于北疆西部,地处欧亚中部内陆。滕克里山(南天山)和科古琴山(北天山)于本区南北形成屏障。伊什格里克山和阿拉喀尔山纵亘南北天山之间,四座山脉于本区东部会拢,向西开敞,地势东高西低,东窄西宽,形成“四山、三谷、二盆地”。从谷盆底部到高山之颠,海拔在550~6900米之间,伊犁河及其三大支流巩乃斯河,喀什河及特克斯河流贯全境。春秋季节较短,冬夏季节较长,无霜期3~5个月,冰冻期4~5个月,属大陆性气候。境内幅员辽阔,水源丰富,农业较发达,素有新疆粮仓之称。主要作物有小麦、玉米、马铃薯和苜蓿等,大量农副产品和饲料作物为发展养猪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。山谷地带长有三叶草、野苜蓿和荨麻等,河滩地带盛产蒲草、芦苇、灰藜和浅山野果林带的落果等,均为猪所喜食,为发展养猪提供了良好的放牧条件。

伊犁白猪成年公猪体重170.0±5.58公斤,体长139.67±2.29厘米,胸围137.0±2.11厘米,胸深48.25±1.80厘米,胸宽38.5±1.02厘米,体高80.67±1.91厘米;成年母猪相应为139.68±3.48公斤,127.93±1.13厘米,128.26±1.24厘米,45.58±0.46厘米,35.11±0.35厘米,72.64±0.60厘米。伊利白猪屠宰率74.72%,眼肌面积25.5±2.1平方厘米,膘厚3.9±0.2厘米,腿臀比例26.46%,胴体中瘦肉占48.29%、脂肪占46.14%,熟肉率为88.11%,皮下脂肪出油率76.25%,碘价65.56。另外,伊犁白猪对当地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的适应性强,繁殖性能相对较好,瘦肉率较高。

伊犁白猪的优点是体质结实,四肢健壮,适应性好,抗病力强。缺点是身体相对较短,脂肪较多,生长较慢。需要改良的方面主要是增加体长,减少脂肪比例,提高生长速度,与其他品种猪进行杂交,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理想类型。

伊犁白猪的原产地为伊犁河谷各县市及农四师各团场,中心产区为农四师七十二团、七十一团和伊宁县多浪农场。从1964年开始,通过出售种猪等途径先后推广到伊犁地区各县市、农四师各团场及乌鲁木齐、石河子等地。目前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伊宁县。产区范围比1981年时大大缩小。据《中国猪品种志》记载,1981年有伊犁白猪7万余头,其中繁殖母猪8000余头、公猪200余头。

近20年来,伊宁县养猪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,而伊犁白猪的群体数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,全县饲养伊犁白猪1990年2.82万头,1995年2.25万头,2000年1.34万头。

20世纪80年代后,随着农牧团场体制的变革,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种猪场转包给私人经营,从外地引进种猪对伊犁白猪进行杂交,导致种群濒临消失。

据2009年统计,伊宁县境内有伊犁白猪种公猪85头、种母猪822头,年内育肥、出栏伊犁白猪1.12万头。

伊犁白猪头较长,嘴筒较直,面微凹,耳大小适中、竖立且略向前外方倾斜,背腰长直,腹部不下垂,后腿较丰满,四肢健壮,被毛白色,毛较密,乳头6对以上。经过多年的选育,伊利白猪在体型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身腰逐渐变长,胸变深。

据历史考证和记载,1777年清朝从甘肃移民到天山北麓的玛纳斯、乌鲁木齐一带屯垦,将甘肃黑猪带进新疆,后来通过经商往来,黑猪逐步传人伊犁河谷一带,这是伊犁地区最早的猪种。

1910年后“苏侨”大量迁入伊犁地区,分居在昭苏、霍城、特克斯、巩留等地,他们带来了一些白猪,这些白猪与当地饲养的黑猪进行杂交,到1933年前后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白色杂种类群。当地群众利用本地优越的水草条件,将猪群终年放牧于山谷、野果林带、沼泽地,几乎不加任何管理,任其自食自长、野外栖息,只是到了秋末、冬初才将猪只收回,略加补饲,育肥屠宰。这种饲养方式使这些杂种白猪形成了能放牧的生态习性,同时形成了坚强的体质和耐寒、耐粗饲的优良特性。

到新中国成立时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白猪类群。1950年部队又从巩留、莫合、尼勒克、伊宁、新源、特克斯等到地买来猪种进行饲养,为了改良这一猪种,1951年开始引进苏联大白猪进行杂交改良。

伊犁白猪 相关地区

更多白猪的相关特产
伊犁特产推荐更多>
新疆特产推荐更多>